睡片刻,才有精力亲临专为她准备的晚宴。

    慈宁宫正殿里,为太后准备的各项贺礼早已摆在两大张镂空雕金檀木长条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的。可是康熙本人见了,心里犹觉不足。

    这次毕竟不是太后整寿,各色寿礼都是按的常例,并无特殊,而且除了几家驻京的几位蒙古王府派人入宫朝贺之外,并无其他外国使节。

    因此康熙心中觉得不足,隐隐地将宝都押在胤禄和他的内务府造办处身上。

    时值初冬,日头落得早,晚宴还未开始,落日余晖已尽,慈宁宫内外,烛火一起点亮,将整座大殿照得煌煌如昼。

    宫中的人却于此事都见到十六阿哥胤禄一人在忙忙地奔来奔去,一会儿招呼几名蒙古衣饰的歌者与琴师在殿外候命,一会儿又去找了慈宁宫的管事太监商议灯火的事儿。

    “皇上,难道您就看着十六阿哥这么卖关子、吊胃口?”宜妃xing子活泼,坐在太后身边,以帕子掩口,向康熙笑着开口。

    康熙知道太后恐怕是经不住太久的宴席,不如先让胤禄先将造办处的戏码给先演了,回头太后倦了可以早早回去休息。

    于是他低声吩咐了几句。

    慈宁宫里,得了胤禄吩咐的人,立即动了起来,灯火一盏接着一盏地熄灭,原本被照得明晃晃的宫宇,渐渐暗淡,只能依稀见到慈宁宫中人与物的轮廓。四下里传来一片低低的议论声,随着康熙“咳咳”两声轻咳,转为一片寂静。

    远处响起“吱吱呀呀”的声音,只见胤禄带了几个人,推着一具车驾径直进殿,那车驾上放置着一物,上面蒙着黑布。

    胤禄上前,将那黑布揭去一角,露出里面一幅明亮的半透明幕布,仿佛是一盏极大的宫灯,幕布上有个大大的寿字,幕布后面则是灯火摇曳,看来,是这幕布后面放置着明灯。

    “皇祖母,这上面的字,您看得清吗?若是看不清,小十六可以给您调远调近。”十六阿哥来到太后面前,恭恭敬敬地发问。

    康熙并宫中嫔妃,此刻都凑在太后身侧,一起伸长脖子望着那一幅尺许见方不算太大的幕布,不知十六阿哥葫芦里卖得什么yào。

    而在这幕布后面,几名蒙古乐师也准备就绪,马头琴已架好。

    太后有自己的老花镜,当即命人去取来,盯着前方看了一会儿,便笑着说:“十六阿哥张罗的这个,倒像是走马灯的模样。”

    作者有话要说:  1《清史稿》中记载,仁宪皇太后万寿:三十九年十月,太后六十万寿,上制万寿无疆赋,并奉佛像,珊瑚,自鸣钟,洋镜,东珠,珊瑚、金珀、御风石,念珠,皮裘,羽缎,哆罗呢,沈、檀、芸、降诸香,犀玉、玛瑙、赩、漆诸器,宋、元、明名画,金银、币帛;又令膳房数米万粒,号“万国玉粒饭”,及肴馔、果品以献。四十九年,太后七十万寿,亦如之。

    第85章

    慈宁宫里, 一片寂静,可以听见“沙沙”的轮轴转动之声, 众人只见那幅幕布上的“寿”字缓缓下移, 移出视野之后, 又一个“寿”字自上而下, 出现在幕布上。

    康熙心里暗自嘀咕,猜想造办处究竟在搞的什么鬼,胤禄费这么大劲儿折腾, 结果就只是这么来回来去地给太后看一个“寿”字么?

    太后还真说中了, 造办处呈上的这一只,真的有些有点像是一只走马灯, 只不过转动的方向与走马灯不同, 那一幅一幅的幕布,正源源不断地自上而下地转动着。

    随着这只大型“走马灯”的转速越来越快, 在人们眼里, 那个“寿”字竟然渐渐定格, 不再移动,仿佛是一个固定在太后面前的“寿”字,只是偶尔会微微闪烁。

    下一刻, 连带康熙皇帝本人在内, 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惊讶的呼声。而慈宁宫中,十六阿哥胤禄带来的几名蒙古乐师,已经悄悄地开始奏起蒙古长调,悠扬的马头琴声, 就此在正殿里回响起来……

    石咏此刻立在慈宁宫正殿一处侧门外,探了个头,悄悄望着慈宁宫中的情形。

    他等待这片惊呼声已经好久了,可是当真听见了,他竟又觉得极不真

章节目录

我在红楼修文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安静的九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安静的九乔并收藏我在红楼修文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