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任命的那个吴如孝要强得多。

    “王文韶,此人好像有些印象,如今还只是满清的一个小小的户部主事,嗯,想起来了,竟然是他!日后的满清重臣,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不过,此人在历史上对洋人妥协,对戊戌变法表面上支持,暗地里却多加破坏,是个两面三刀的家伙,此人能一步步爬上高位,可见是个有才识和本事的家伙,倒可一用,但不可重用。”冯云山开始快速地浏览起这些已经抵达圣京的满清降臣。

    “张之洞,嗯,果然来了,跟随他的父亲张锳一道来的圣京?嗯,才十八岁,的确有些太年轻了,还没考中进士呢,直接让他为官,好像有些揠苗助长了。还是加以培养吧,直接命其为官,好像有些不妥。自己不能太过心急了。嘿,这是丁宝桢,也算是个人物了。原来竟然也在贵州,给这个贵州巡抚蒋蔚远当幕僚啊。嗯,此人可倒是可用。”冯云山顺着看了下去,一边心中默默地思索着。

    咦,还有这么多人!袁甲三,此人是个可用之人。马新贻,嗯,好像也听说过,应该是个人物。张树声、董凤高、潘鼎新、吴长庆,嗯,这几人原来都是安幑团练头目,难怪日后成了淮军之人,如今都归顺帝国,算他们识趣,只是,怎么没见了刘铭传?

    冯云山记得淮军将领最知名的,应该是刘铭传才是,对了,还有那个叫丁汝昌的,都没见了,到时自己要好好问问。

    只可惜,自己虽然对晚清的历史比较熟悉,但这么多的人名,终归是记不住,以李鸿章为首的一干淮军将领,还是很多给忘记了。

    倒不是冯云山就一定喜欢用这些名人,实在是如今整个中华帝国太欠缺能治理地方的官员和人才了。这些满清的降臣,说起来,冯云山使用他们还要被那些讨虏军将士埋怨呢。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那些将士,连识字的都不多,最近一年虽然在军中开展夜校识字,但毕竟没有这些降臣有学识,还有地方治理经验。

    治理地方,可不是只有忠心便成的了,而且,这些读书人出身的官吏,虽说有些贪墨和毛病,但这个时代,不像后世那般毫无原则和底线,他们的心思至少还是想着百姓,即便是为了他身后的名声,也想好好当官,为民造福。有这份心思,便够了。

    这些未来的天下名臣,届时,都归了朕,归了帝国,就不愁没人帮自己治理天下了。想到这,冯云山便有种犹如当初的唐太宗举行科举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感慨来。

    第687 章 另类科举

    冯云山接着往下看去,却是最早一批的从湖广归顺的湘军将领,以及湘楚文人。

    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三兄弟都归顺了!这三人都是能干事之人,冯云山听说自己的老对头曾国藩,在自尽之前,料到满清必然要灭亡,便给他的这帮兄弟和手下留了条退路,要求他们都归顺了圣国,如今便是中华帝国的降臣,算是比较早的一帮归顺之人了。

    对于这三人,冯云山清楚他们不可能还如历史上那般耀眼了,特别是曾国荃,在历史上也算是一员悍将,但那是因为其兄长将优势兵力与作战的军事资源都集中在他身上所致,如今自己不可能给他多大的照顾,一切,都要靠他自己。

    湘军的这份降臣名字有些多。再往后,便是刘蓉、李元度、塔齐布、周凤山、杨载福、邹寿璋、刘坤一、罗信南、罗信东、唐训方等一干人等。

    说到这刘蓉,他如今算得上是曾国藩一系的领头之人了。他本是曾国藩的好友,当初连曾国藩也敬佩他,尊重他的意见,如今曾国藩一去,他便成了做主之人,即便是曾国荃,也乖乖听他的话。原本他是不愿意为官,只想呆在湘乡老家,安静地做一个富家翁,但一来曾国藩死去,整个曾氏集团无人领头,无奈之下,他只能挑起重担;二来,他的好友左宗棠和金兰兄弟郭嵩焘均去信给他,邀请他加入中华帝国,为冯云山服务。无奈之下,他只能作为主事之人,带领这帮曾国藩的班底,投靠中华帝国。

    而罗信南又

章节目录

这个天国不太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三江口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江口水并收藏这个天国不太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