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不清楚,冯云山自己怎么可能不明白,从一开始,他便有意定都在这天京城。等到了此地之后,他在围城的第二天,领着卫兵去了城外转了半圈,远远地用望远镜看了下钟山地形,还有天京城的城墙,便发现天京城的城墙的确高厚无比,与北京城墙不相上下。\r

    而后,他又专门拿两江地区的地图,仔细看了下地形,发现这天京城的地理位置,的确如历史上所说的,前据大江,南临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盛,加上城墙高厚,在冷兵器时代,的确算得上是易守难攻之地。\r

    并且,天京城的内部还有河湖纵横,实为形胜之地。对于整个江南一带来说,本无险要峻岭的地理优势,内部多为河道纵横的平原,但这天京城周围却有足够多的山来屏护城池,这应该就是古人说的龙脉拱卫吧。\r

    而且,重要的是,这原本叫南京的所在,有条巨大的天险,便是长江,并且,自古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淮河一带又可以成为最前面一道防线。但这是针对古代的那种南北割据,如今冯云山相信自己必定会建立一座比后世更加强大的统一帝国,因此,他倒不在乎这条天险,而是借助长江,便于发展水师。\r

    他之所以安都在这天京,主要看重的,便是这里算是江南鱼米之乡,产粮和税赋重地,经济发达,再加上水路航运jiāo通便利,可以说,以此为都,基本不用愁都城的粮食运输问题。而转眼看北京一带,单单每年从江南北运的漕粮,便达五六百万石甚至近千万石之多,不算运输的人力成本,单半路损耗便达一两成之多,而运费,也是每石粮食要耗银四钱,这花费,可谓是巨大。\r

    而这些,通过定都南京,都可以省下来。\r

    想想看,紧靠长江,又临近京杭大运河,不远处还能通过吴淞口出海,这水路的jiāo通便利,让此处作为国都,有了长江,便能很好地控制整个长江流域;而京杭大运河又让帝国能很好地掌控江南水乡和黄淮甚至中原直隶一带;而出海的便捷,更是直接让帝国的触角漫延到整个东南沿海和朝鲜、曰本和琉球等地。这些,都是水路jiāo通的便利。\r

    最为关键的是,南京位于华夏的中部,又通过长江口可以直接出海。这样一来,一方面,立都在此,洋人的军舰便能通过长江直接攻打国都,这就迫使帝国必须大力发展海军和岸防;另一方面,南京又不像厦门和上嗨等,洋人的军舰可从外海直接攻城,至少隔着一段六百余里的长江河段,而在这河段上,按满清的江防设置,便有吴淞pào台、江yinpào台、镇江pào台和金陵pào台四处pào台群。其中,单单南京城内及城郊的金陵pào台群,便有乌龙山、幕府山、下关、狮子山、富贵山、清凉山、雨花台等7处pào台。\r

    冯云山自信自己的讨虏军比满清八旗和绿营兵要强得多,而火pào更是有克虏伯大pào这一领先利器,加上自己设置水泥pào台,与十余年前的满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了,洋人的军舰想要深入长江进攻南京,只怕不那么容易。\r

    其实,冯云山主要考虑的还是日后对帝国的长远发展,他知道,当今世界,自近代以后,便成为一个争夺海洋霸权的世界。可以说,谁占领了海洋,便可在这个世界崛起。因此,发展强大的海军舰队,便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r

    若还是像明朝和满清一样,以北京为都,便肯定还是发展内陆和北方,一个陆地国家,最终只能落后得被挨打。而以南京为都,便可以促使帝国不得不加强海军舰队的建设。若不是因为确实知道西洋列强海军的强大,冯云山几乎要直接定都临海的上嗨或是广州了,但那样实在太过冒险,冯云山最终还是选择天京城,不激进也不保守,正好合适。\r

    定都天京,将整个中华帝国拖入未来世界的海洋争霸的行列,让日后变为大陆民族的华夏,成为海洋民族,这便是冯云山定都天京的最大目的!\r

    不过,冯云山也清楚,一旦定都在这天京,目前帝国的国土还不够宽广,看起来尚能掌控,若是一旦收复满清

章节目录

这个天国不太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三江口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江口水并收藏这个天国不太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