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无奈,便道:“哭甚?今儿就去城里铁匠铺再买两把就是了!”
李刘氏见丈夫不责怪,二个儿子又一直劝慰,也就收了眼泪。
李仲显嘴上虽如此说,心里却是头疼不已,又找了两根木棒,作为锄柄,想着只买铁锄便成,起码到铁匠铺里,能省了锄柄的钱。
临出门,李仲显接过李刘氏从箱子底下翻出的五百文铜钱,道:“少了!我记得铁锄要三百文一只呢,再拿一百文。”
李刘氏在箱底摸索了半天,却只有68文,再没有了。李家实在是太穷了!
李仲显抓过68文,想想有568文应该也差不多了。便将这沉沉的四斤来重的,用个布袋装好,随手提着。
两个儿子也要跟着去县城。李仲显想着,也就三里多路,顺便买好锄头就直接下地,便答应下来,同两个儿子进城去买铁锄。
.......推荐一本清末的书《重铸清华》,写的慈禧太后为主角,换个角度的书,值得一看。(未完待续。)
第323章 进城买锄头
走到城门,李仲显便后悔带两个儿子来城里了:进城每人都要教2文钱的“门税”。e『小 ┡ 』但已经走到城门口,李仲显便咬咬牙,jiāo给守城的兵丁6文铜钱,进了城。
城门里面便是几条弯弯扭扭的街道,纵横jiāo错充斥着整个县城。靠城门处的街道两边全是店铺,很是繁华。
李仲显急着去找铁匠铺,李龙和李虎却似乎忘了来的目的,四处张望起来。
城门旁边的几家店铺,门前都有三四个人的样子,生意还不错。
不过,李龙两兄弟却注意到,离城门几十步的地方,有家店铺,却是怕有三十余人,规规矩矩地站在铺子门外排成两排。
李龙好奇地拉住一名路人问这些人是在干什么?路人道:“那是个新开不久的五金铺,主要卖些各种各样的铁器之类的,价格公道,质量又好,因此很多人排队等着进去挑货呢。”
李龙却是上过几年村学,识得几个字,抬头一看,果然那家店铺门前挂着个牌匾“南记五金铺(糊北丁叁店)”。
李龙一想,莫非这南记五金铺还不止这一家不成,要不然,后面的那个奇怪的记号里面,也不用写“糊北丁叁店”五个字了。
不过,这五个字却到底是什么意思?糊北,李龙自然明白什么意思,丁叁店,却是不懂了。
他好奇心被勾起来,便对父亲李仲显道:“爹,我和小虎到前面那个‘南记五金铺’去看看热闹,你等下买好锄头到那来找我们就成。”
李仲显急着买铁锄,见两个儿子都盯着那家很是热闹的店子迈不开腿,儿子平常也难得进城一次,便同意下来。嘱咐一声不要乱走,看好弟弟,便一个人朝前面不远的一家铁匠铺走去。
在李仲显的印象中,这个地方原来有一家铁匠铺的。但今天却也奇怪,李仲显找了两个来回,都没找到那家铁匠铺。
也许是没挂招牌吧。他心里这样猜测着,按着印象中的铁匠铺位置,走进一家同样没有招牌的店门,却发现是一家寿材店。
真是晦气!
李仲显吐了口口水,连忙跑出来。无奈之下,他只得在街上问一名摊贩:“小哥,我记得这里原来有家铁匠铺,怎么没在了?”
那名摊贩翻翻白眼:“铁匠铺?没生意,一个多月前就关门改行了。喏,铁不卖,改卖木材了。”说着,伸手一指,正是李仲显刚进去的棺材铺。
“这个铁匠铺没生意?关门改行了?”李仲显谢过那名摊贩,一边继续往城中心走去,一边琢磨着摊贩的话。
怎么会这样呢?铁匠铺生意向来很好啊,光是每年卖贩来的铁锅、铁铲、菜刀、镰刀等就能赚上不少,还有他自家打制的锄头、柴刀、斧头、铁犁和火钳等日常用具,也都非常抢手,怎么会关门改行了呢?
李仲显有些想不通了!
不过,还是办正事要紧。家里的那几亩旱地还等着自己买好锄头,去松土呢。
李仲显摇摇头,往记忆中城中央的那两处铁匠铺走去。
他记得城中央有一大一小两家铁匠
李刘氏见丈夫不责怪,二个儿子又一直劝慰,也就收了眼泪。
李仲显嘴上虽如此说,心里却是头疼不已,又找了两根木棒,作为锄柄,想着只买铁锄便成,起码到铁匠铺里,能省了锄柄的钱。
临出门,李仲显接过李刘氏从箱子底下翻出的五百文铜钱,道:“少了!我记得铁锄要三百文一只呢,再拿一百文。”
李刘氏在箱底摸索了半天,却只有68文,再没有了。李家实在是太穷了!
李仲显抓过68文,想想有568文应该也差不多了。便将这沉沉的四斤来重的,用个布袋装好,随手提着。
两个儿子也要跟着去县城。李仲显想着,也就三里多路,顺便买好锄头就直接下地,便答应下来,同两个儿子进城去买铁锄。
.......推荐一本清末的书《重铸清华》,写的慈禧太后为主角,换个角度的书,值得一看。(未完待续。)
第323章 进城买锄头
走到城门,李仲显便后悔带两个儿子来城里了:进城每人都要教2文钱的“门税”。e『小 ┡ 』但已经走到城门口,李仲显便咬咬牙,jiāo给守城的兵丁6文铜钱,进了城。
城门里面便是几条弯弯扭扭的街道,纵横jiāo错充斥着整个县城。靠城门处的街道两边全是店铺,很是繁华。
李仲显急着去找铁匠铺,李龙和李虎却似乎忘了来的目的,四处张望起来。
城门旁边的几家店铺,门前都有三四个人的样子,生意还不错。
不过,李龙两兄弟却注意到,离城门几十步的地方,有家店铺,却是怕有三十余人,规规矩矩地站在铺子门外排成两排。
李龙好奇地拉住一名路人问这些人是在干什么?路人道:“那是个新开不久的五金铺,主要卖些各种各样的铁器之类的,价格公道,质量又好,因此很多人排队等着进去挑货呢。”
李龙却是上过几年村学,识得几个字,抬头一看,果然那家店铺门前挂着个牌匾“南记五金铺(糊北丁叁店)”。
李龙一想,莫非这南记五金铺还不止这一家不成,要不然,后面的那个奇怪的记号里面,也不用写“糊北丁叁店”五个字了。
不过,这五个字却到底是什么意思?糊北,李龙自然明白什么意思,丁叁店,却是不懂了。
他好奇心被勾起来,便对父亲李仲显道:“爹,我和小虎到前面那个‘南记五金铺’去看看热闹,你等下买好锄头到那来找我们就成。”
李仲显急着买铁锄,见两个儿子都盯着那家很是热闹的店子迈不开腿,儿子平常也难得进城一次,便同意下来。嘱咐一声不要乱走,看好弟弟,便一个人朝前面不远的一家铁匠铺走去。
在李仲显的印象中,这个地方原来有一家铁匠铺的。但今天却也奇怪,李仲显找了两个来回,都没找到那家铁匠铺。
也许是没挂招牌吧。他心里这样猜测着,按着印象中的铁匠铺位置,走进一家同样没有招牌的店门,却发现是一家寿材店。
真是晦气!
李仲显吐了口口水,连忙跑出来。无奈之下,他只得在街上问一名摊贩:“小哥,我记得这里原来有家铁匠铺,怎么没在了?”
那名摊贩翻翻白眼:“铁匠铺?没生意,一个多月前就关门改行了。喏,铁不卖,改卖木材了。”说着,伸手一指,正是李仲显刚进去的棺材铺。
“这个铁匠铺没生意?关门改行了?”李仲显谢过那名摊贩,一边继续往城中心走去,一边琢磨着摊贩的话。
怎么会这样呢?铁匠铺生意向来很好啊,光是每年卖贩来的铁锅、铁铲、菜刀、镰刀等就能赚上不少,还有他自家打制的锄头、柴刀、斧头、铁犁和火钳等日常用具,也都非常抢手,怎么会关门改行了呢?
李仲显有些想不通了!
不过,还是办正事要紧。家里的那几亩旱地还等着自己买好锄头,去松土呢。
李仲显摇摇头,往记忆中城中央的那两处铁匠铺走去。
他记得城中央有一大一小两家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