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有个大天井,上面搭设大棚,下面几座大石磨,可以用牛拉磨,也可以人工推磨,有黑有黄。显然,黑的是经常用来磨碎木炭粉,造成石磨变黑了,黄的则是磨硫磺用的。

    再往后,则是一座陶瓷蒸缸,上有盖,下有孔。冯绍光不知这陶瓷缸做何作用。却是陈水太找来原先在火yào工场里的几名工匠,解释说是用来蒸硫。

    原来,天热的硫磺矿,虽然含硫较高,但还是有较多杂质,碎石废矿等在所难免,若是混掺杂到火yào中,定然影响威力和起bào效果,因此便有这么一道加工硫磺的工艺,称之为蒸硫。

    冯绍光想想,也对。硫磺熔点不高,好像才一百多度,用这陶瓷缸盛满硫磺矿石,加热,到了一百多度后,矿石中的硫磺便熔化成硫水,而杂质石头等却丝毫不动,再将陶瓷缸体下部的孔塞打开,硫水边流了出来,便是干净的纯硫磺了。

    想不到古人没学过物理化学,却比我这学过物理化学的人,更会运用这些知识。冯绍光不由暗自佩服。

    桂阳这边缺少一个专门负责火yào配置的管事之人,周胜富的到来,正好解决缺人问题。陈水太虽然暂时负责看管这个火yào工场,但他毕竟对火yào配置不大熟悉,另外桂阳周边好多矿场也需要他派人盯着,现在周胜富来了,冯绍光便让他专心看管矿场。

    周胜富倒是没任何意见。九嶷山那边的硝石矿场,已经投产正常,炼硝工场也开始运作,按照冯绍光说的工艺方法,那边的一些工匠也都是广西老兄弟等可靠之人,他在不在都没问题。

    既然决定由周胜富负责太平圣军的第一个火yào工场,冯绍光便将自己知道的最佳黑火yào配方,告诉他。

    一直以来,从明代到满清,黑火yào配方虽然都是采用硝、硫、炭三种组成,但根据配比不同,威力和效果的差别还是很大。不是硫磺偏多,便是木炭偏多,用来发shè火qiāng,威力就大减。冯绍光记得,qiāng击类黑火yào的最佳配方便是15、2、3的比例,也就是硝、硫、炭的比率分别为75%、10%、15%,作为qiāng用发shè火yào。而火pào的发shè火yào,则是硝、硫、炭配比率分别为78%、8%、14%。

    周胜富连忙用笔记录下来,他与周胜坤俩兄弟,是最早一批由冯云山亲手介绍入圣教的老人,对圣王最是忠诚不过。这也是当初,冯绍光为何非要将他们兄弟带走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冯绍光才会将这机密的火yào配方告诉他。

    jiāo代完配方,冯绍光嘱咐周周胜富分开安排工匠进行火yào配置,配方的比例不能透露出去,由周周胜富本人掌握,不能再告诉他人。同时,设法将以前圣库中老的火yào再添加点硝粉和硫粉,以达到最佳配方的比例。

    忙完火yào工场的事情,冯绍光又领着左宗棠、黄益芸和署理圣殿薄书刘又卿,再挑选信得过的广西老兄弟冶炼工匠数人,来到桂阳城北的石山边上。

    石山周围因全是石灰石而得名。冯绍光来这,是因为看见桂阳城墙全是石块和青砖砌成,让他想到了后世的一种最常用的建筑材料水泥!

    水泥的制备非常简单,这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捅没捅破的事情。关键是能不能想到这个制备水泥的配方。其实早在十九世纪初,英国已经发明了称之为“波特兰水泥”的一种水泥材料,但相对于落后封闭的满清,这还是神奇的事物。

    冯绍光准备制备的也是类似于波特兰水泥的这种普通硅酸盐水泥,但比它质量要好得多。他想的是以最好寻找的石灰石、粘土和少量铁矿石、煤炭为基础原料,放入窑内煅烧成熟料,再加入少量磨细的石膏,便成为比“波特兰水泥”高级的硅酸盐水泥。

    具体配方冯绍光还记得,虽然不是很清楚,但大致上是石灰石占七成,粘土占一成五,煤炭占一成,剩下的一点用铁矿石。这些配比,多点或者少点也没多大关系,只是产出的水泥硬化时间和硬度有所不同而已。

    具体的事情便让左宗棠去筹办。因为制造水泥,最大的原料是石灰石,冯绍光想的是就近在石山处建水泥工场

章节目录

这个天国不太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三江口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三江口水并收藏这个天国不太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