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一物能在他们常乐县大规模推广种植。

    众吏员纷纷应诺。

    此红薯一物既耐旱又十分高产,很适合他们常乐县当地种植,这一次的推广工作意义非凡,他们这些人亦是与有荣焉。

    说起来,自打罗用来到这常乐县,他们这个地方着实发生了太多变化。

    几年前它还是贫瘠干涸的模样,许多百姓都还饿着肚子,这里的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提防,当地人之间亦有相互倾轧抢夺财富者。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一个个都恨不得将自己活成一匹狼的模样。

    那些中原人对于他们这些边民的印象大抵便是:贫穷,凶恶,野蛮。

    听闻从前有一些参加栓选的官员,在得知自己被安排在常乐县以后,宁愿毁了仕途也不愿意到他们这里来赴任。

    现如今再看看,他们常乐县的繁荣富足,几乎都要盖过了晋昌敦煌去。

    偶有落难之人途经常乐当地,往往也都会有人施舍一些吃食破衣,数年以来,皆不曾听闻有人饿死在他们常乐县,像这样的地方,大唐上下又有几处?

    这些变化虽然是由罗用带来,但是他们这些官吏亦是参与其中,常乐县能够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也都是出过一份力的,如此想来,心中自然也是有些荣耀。

    在常乐县这个小地方,官吏们尚且因为当地这些年的变化感到荣耀,又遑论是在那朝堂之上。

    在这贞观年间,战事亦少,地方政治也算清明,朝廷轻赋税,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其中既有皇帝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也包含了无数文臣武将的心血和功劳。

    然而这一年的长安城,却因那高句丽之事,显得有几分yin霾与不安。

    前朝便是因那高句丽,一次次的攻打,一次次的受挫,终是将这一片大好河山白白葬送,战乱纷起,生灵涂炭。

    今年一二月那时候,坊间便有传言,道是圣人yu亲征高句丽,大臣劝谏,并不肯听。

    风言风语地在长安城中流传了几个月,这些时候方才有些淡去了,朝中忽地又传出消息,言是圣人下令造船四百艘,用于载运军粮,看来这高句丽之战终究还是免不了了!

    这个年代的人都比较迷信,因那前朝便是折在了与那高句丽的战事之上,不少人都觉得那高句丽邪门得很,这战不能打。

    只是圣人的心意,又岂会因为坊间这些风言风语而改变,兴许别人越说不能打,他还越是不信邪,不过是个弹丸小国,以大唐如今的国力,难道还能奈何不了它?

    在这一片yin霾不安之中,罗家姊弟几人依旧读书的读书,做生意的做生意。

    罗大娘除了兼顾长安城这边的两家阿姊食铺,时常与外地的铺子保持联络,隔段时间还要去一趟终南山

章节目录

南北杂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报纸糊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报纸糊墙并收藏南北杂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