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能拿来吃,只要饿不死人,下面就不会乱。

    只要不乱,魏王就算成功了一半,再坚持到夏秋之际,到时候借粮也便宜了,就算借不到粮,地里也有出息,这趟差事就算成了。

    如此艰难的境况,魏王都能办成差事回京,功劳自然不必说。待到那时,想必在朝中的声望将会达到旁人难及。

    毕竟圣上也不是傻子,魏王面临此境,若说背后没人动手脚,恐怕谁都不会相信。

    难道整个山西一颗粮食都没有了吗?

    晋商富甲天下,举世皆知。

    不是没有粮食,只是没人愿意拿出粮食。

    为何不愿?

    再往下,两人都不敢细想了,因为一旦细想就会忍不住战栗。他们两人一个是山西巡抚,一个是山西布政使,若说这事跟他们没关系,谁会信呢?

    包括他们自己都不信。

    看来是该变变想法了,总不能为官一场,坑了自己,还牵连了族人。

    *

    次日,胡德茂等人齐聚广丰仓。

    本来按理说议事该去巡抚衙门的,可魏王逗留此地,胡德茂和齐碧河有意讨好。下面人都是看上面人的意思,巡抚和布政使突然变了态度,都是人精谁看不出来,不管是逢迎也好,或是各有心思也罢,表面上都会做个太平。

    魏王办事向来迅速,也是他决定的事常人难以改变,把细节定下后,就颁布政令晓谕各府州县了。

    于是大冷天的,灾民们都被聚集在一起,或是深耕土地,或是开垦荒地,或者挖渠挖池用来蓄水。

    忙得是热火朝天。

    肯定是有人不愿意干,难免激发民怨。可如今粮食有限,官府又说了,不干活,就停掉赈济粮。能活谁不愿意活,与挨饿相比,自然去干活了。

    还有一部分灾民本就勤劳诚恳,见官府颁布的荒政政策有理有据,既没有劳民伤财,对百姓也是十分宽容,哪怕是为了一家子来年的生计,他们也愿意干。

    眼见这里进入正轨,魏王又重提找当地富户捐输之事。虽众官员都表现得十分勉强,屡屡告难,却没有再推诿。

    这算是一个好的现象吧。

    而另一头,凤笙在和陈浩见了面之后,才发现她真是小瞧了这些做商人的。

    第133章

    随着一阵寒风来袭, 天上飘起细碎的雪花, 凤笙这才发现原来已经入冬了。

    掐丝珐琅熏炉里散发着阵阵热气,暖意融融的, 江南的冷不同于京城, 带着一股湿漉漉的潮气,能钻到人骨子里。

    屋子里静得落针可闻。

    凤笙拢了拢身上的棉袍, 放下茶盏:“那照你这么说,实际上你们早就借着海上生意在发这种国难财?”

    这话算得上是重了。

    陈浩垂着头,额上沁出一层汗珠, 却连擦都不敢擦。

    他穿一身石青色绸面棉袍, 腰系玄色锦带,挂一枚羊脂玉环,下面垂着络子。肤色微黑, 身材高大,剑眉高鼻, 算得上是英俊了。

    只看他这身打扮,是任谁都不会相信几年前他不过是黄家下面铺子里的一个小掌柜。

    实际上以他的年纪, 在没有任何身家背景,只是一个农家子出身的情况下,能做上掌柜一位已经很不错了。

    不光聪明, 且胆大、细心、有野心。

    凤笙并没有忽略方才陈浩与她交谈之间, 半垂的眼帘下晦涩中闪烁着一种叫做野心的光芒。

    也确实得有野心, 不然何至于因黄家的棒打鸳鸯, 他便敢铤而走险去海上做生意?

    在海上做生意, 没有身家背景,没有靠山倚靠,同样是九死一生。

    凤笙倒是有些欣赏他了。

    与她相反,陈浩却觉得压力甚大。

    他从岳母和妻子的口中了解,知晓这位魏王妃不是一般人。即使对当年黄家转型之事他了解的不多,但只从只字片语,便知晓此女是仅凭一己之力,搬动了堂堂的皇太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搅得两淮风云变色。

    可实际上内心深处,他看似恭敬的面孔下还有着不显的轻视,他以为此女必定容貌出色,才会能驱动堂堂的朝廷官员为她驱使,甚至他怀疑太子被废背后还有魏王的影子。

    可这种想法却在短短的与她交谈不足两刻钟的时间里,全部消失殆尽。

    魏王妃虽对海事不懂,却句句切中要害,甚至在他不经意间就能牵着他鼻子走,以至于他吐露了许多之前他没打算吐露的东西。

    他说出的这些话,往小里说可以是一时笑谈,往大里说抄家灭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陈浩甚至有种不该来见方凤笙的念头,不来见,他顶多是损失一大笔银子,或者找找其他门路,说不定就能解决。

    可他现在却变成了砧板上的一块肉,任人宰割。

    同时,陈浩身体里一种叫做野心的东西却在咆哮。

    他知道自己出身微末,能走到今天

章节目录

凤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假面的盛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假面的盛宴并收藏凤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