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烂摊子
虽然是夏天,晨雾里的巴黎也总有些凉,女孩在玻璃上呵出一小片白雾来,这座城市没有陷入预想中的混乱,清晨仆人送来早餐时,只低声说了句“街上安静得出奇”,可这种平静就像暴风雨之前的低气压,让人觉得闷闷的。
“砰——”
远处炸开一声枪响,惊得她手指一颤,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把克莱恩塞给她的瓦尔特PPK。
“记住,保险在这里。”昨晚他执起她的手,将枪放入她掌心。
她没告诉他,她早就会用枪了,还拿枪杀过人。
俞琬缓缓取出那把枪,放在掌心。它那么小,小得像一件精致的玩具,像极了手术刀——同样的轻巧,同样的致命。她不由得想起第一次执刀时的场景来,教授说:“器械没有善恶,全看握在谁的手里。”
那个在她耳边低语巴黎不会流血的男人,像是真的用一己之力按住了什么。
他现在该是在哪个指挥所里吧。
而就在女孩的指尖摩挲着枪身时,五公里外的荣军院指挥部里,克莱恩感到胸口一阵微妙的悸动。
他顿了顿,湖蓝色眼睛望向窗外,那里有一株与官邸窗前相同的白玫瑰,不过这走神只持续了一瞬。
“元帅到了。”
指挥部里弥漫着浓重的烟味,伦德施泰特元帅走进来时,所有军官的脊梁瞬间绷直,他是带着整个前线的威压碾进来的。
高级将领们如同雕像般伫立着,可那杂乱的呼吸声还是泄露了心中的惊涛骇浪。
弑君...这个词汇让所有人心头发紧,他们太多人血管里流淌着普鲁士军人家族三百年的忠诚传统,即便是在最残酷的战争里,也应当正面交锋——从背后刺向一国元首的匕首,玷污的是骑士精神。
他们当然比谁都清楚德意志的战车或许会滑向深渊,但更可怕是内战爆发的阴影,是国内动荡后可能招致的来自苏联的大举进攻。
元帅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最终落回克莱恩身上,那双惯常矍铄的眼睛里,此刻沉淀着一种深及骨髓的疲惫。
他未发一言,只将一份纸张按在桌面上,指尖划过那些显赫的姓氏。冯·施陶芬贝格、冯·霍法克、冯·特雷斯科…每一个名字他多或多或少听过、见过、甚至一起喝过白兰地,他们是和自己一样的旧贵族,现如今却被印上了叛徒烙印。
伦德施泰特想起三个月前的那个深夜,自己还在狼穴恳求:“我的元首,该考虑体面结束战争了。”此刻,那老年斑遍布的手正在不受控地颤抖。
我们可以在会议上争辩,在备忘录里抗议,但怎能违背普鲁士军人在上帝面前立下的效忠誓言?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就在沉默即将压垮所有人的时候,克莱恩上前一步,立正,敬礼。“元帅阁下。”他简要复述了一遍柏林的指令,重点却放在下一句。
“另外,领袖阁下命令,行动须避免造成不必要损失与动荡,尤其是。”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国防将领,“国防军与党卫军之间出现任何摩擦。”
她此刻应该正望着窗外的巴黎吧..这个不合时宜的念头划过克莱恩脑海,却让他的语气微妙地软化了一分:“我向您保证,党卫军的行动将严格限定于名单上人员。”
克莱恩没说的是,这是他向希姆莱提出来的,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那头表示了同意。
在场所有人,包括伦德施泰特,都听懂了这潜台词,战争已到了悬崖边缘,西线稳定关乎日耳曼的命运,没有任何人,无论是柏林的总理府还是前线的指挥部,愿意看见它因内部倾轧而崩溃。
而柏林那个一贯善于平衡术的教师之子,或许也乐于让一个父亲曾是国防军元老,自己也流淌着容克血液的亲信来扮演调和者,这既安抚了传统军官团,又为自己在元首面前多加了点政治资本。
老元帅的目光停留在这个教子脸上,他第一次从那双桀骜不驯的蓝眼睛里的,看到了昔日老友的影子。
长时间的的沉默之后,他终于开口,看着是对着克莱恩,却也是对所有人听。
“很好,小赫尔曼。”这个撕破了军衔之别的昵称,让几位老派将领猛地抬起头。
“现在,”老人用指尖点点那张名单,语气和当年教幼年克莱恩玩沙盘战术推演时一样,“我们来收拾这个烂摊子,用军人,而不是屠夫的方式。”
没有握手,没有书面协议,但所有人都读懂了这场无声的默契。
于是和柏林的血溅当场相比,巴黎上演着一场体面的默剧。
凌晨盖世太保的黑轿车无声滑入第十六区豪宅,接走穿着睡袍的巴黎卫戍区副司令;正午时分,施陶芬贝格的表兄在军队食堂被“礼貌请走”;暮色降临时,三位将军在荣军院交出佩枪,整装登上囚车。
大多数国防军选择了保持沉默,仿佛这一切只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的例行公事。
没有当街拖拽,也没有公开审讯,黑制服与灰绿军装在街头维持着微妙距离,如同两支彼此警惕的兽群。除了几个不服从的军官零星开火,预想中激烈对峙并未出现——至少明面上。
宁静笼罩着戒严令下的光之城。
——————
午后阳光斜切进餐厅,在柚木地板上投下细长的金色光带,杯中的黑咖啡早已冷够了,那倒影里,俞琬看见自己眼下淡淡的青影来。
这是兵变失败后的第二天,从窗户里望出去,路上的车多了些,人们也渐渐允许出外活动,就连零星的枪声都没有了。
如果不是偶尔经过的装甲车,人们或许都忘记了那一场差点改变了帝国走向的冒险。
可女孩今天还是呆在官邸里,小诊所也没开。
这还是第一次官邸内外的戒备那么森严。
警卫几乎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将整栋建筑围得像个铁桶,连窗帘也被拉上了一半,像是要提防外面的人窥视什么似的。
午饭前克莱恩还匆匆回来过一次,都没时间坐下,只径直冲上楼梯去,不一会儿,又换了身崭新制服下来。
经过楼梯口时,他突然停下脚步,她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一股蛮力拽进怀里。这拥抱来得猝不及防,她小脸重重撞上他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冰凉的金属在她脸颊上留下一道红痕来。
“疼...”她小声抗议。
“这两天不要出门。”他在她额间印下一个吻。“外面还不完全太平,很多藏在暗处的人还没被挖出来。”
他蓝眼睛深深看着她,像是要确保每一个字都被她刻进心里去,“等我回来。”
说完,便风尘仆仆地离开了。
这种被层层保护却又与世隔绝的感觉,让女孩感觉又像是回到了在华沙的日子,他这几天身份实在特殊,她不出门,也是为了让他安心。
无非就是又窝在书房里看书,或者弹弹钢琴,大半天也就可以打发过去了。
或许是百无聊奈,又或许是饭饱神虚,午后的困意倒渐渐袭过来,女孩正打算上楼的时候,一阵汽车引擎声由远及近,是克莱恩又回来了?
俞琬抬起头,可铁门没打开,外面又传来什么交谈声,她听不真切。片刻后,那个神出鬼没的老管家过来了,“小姐,您的叔叔温先生前来探望。”
*当时虽然大家都感觉到了大事不妙,但出于传统普鲁士军人的忠君思想、还有对内战的惧怕,大部分国防军高级军官还是效忠希特勒的。历史上伦德施泰特确实在1944年的时候多次进谏希特勒要求与盟军和谈,但他为代表的很多传统军事贵族,在女武神发生后,还是对这样的“不够骑士精神”的行为很鄙夷。
“砰——”
远处炸开一声枪响,惊得她手指一颤,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把克莱恩塞给她的瓦尔特PPK。
“记住,保险在这里。”昨晚他执起她的手,将枪放入她掌心。
她没告诉他,她早就会用枪了,还拿枪杀过人。
俞琬缓缓取出那把枪,放在掌心。它那么小,小得像一件精致的玩具,像极了手术刀——同样的轻巧,同样的致命。她不由得想起第一次执刀时的场景来,教授说:“器械没有善恶,全看握在谁的手里。”
那个在她耳边低语巴黎不会流血的男人,像是真的用一己之力按住了什么。
他现在该是在哪个指挥所里吧。
而就在女孩的指尖摩挲着枪身时,五公里外的荣军院指挥部里,克莱恩感到胸口一阵微妙的悸动。
他顿了顿,湖蓝色眼睛望向窗外,那里有一株与官邸窗前相同的白玫瑰,不过这走神只持续了一瞬。
“元帅到了。”
指挥部里弥漫着浓重的烟味,伦德施泰特元帅走进来时,所有军官的脊梁瞬间绷直,他是带着整个前线的威压碾进来的。
高级将领们如同雕像般伫立着,可那杂乱的呼吸声还是泄露了心中的惊涛骇浪。
弑君...这个词汇让所有人心头发紧,他们太多人血管里流淌着普鲁士军人家族三百年的忠诚传统,即便是在最残酷的战争里,也应当正面交锋——从背后刺向一国元首的匕首,玷污的是骑士精神。
他们当然比谁都清楚德意志的战车或许会滑向深渊,但更可怕是内战爆发的阴影,是国内动荡后可能招致的来自苏联的大举进攻。
元帅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最终落回克莱恩身上,那双惯常矍铄的眼睛里,此刻沉淀着一种深及骨髓的疲惫。
他未发一言,只将一份纸张按在桌面上,指尖划过那些显赫的姓氏。冯·施陶芬贝格、冯·霍法克、冯·特雷斯科…每一个名字他多或多或少听过、见过、甚至一起喝过白兰地,他们是和自己一样的旧贵族,现如今却被印上了叛徒烙印。
伦德施泰特想起三个月前的那个深夜,自己还在狼穴恳求:“我的元首,该考虑体面结束战争了。”此刻,那老年斑遍布的手正在不受控地颤抖。
我们可以在会议上争辩,在备忘录里抗议,但怎能违背普鲁士军人在上帝面前立下的效忠誓言?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就在沉默即将压垮所有人的时候,克莱恩上前一步,立正,敬礼。“元帅阁下。”他简要复述了一遍柏林的指令,重点却放在下一句。
“另外,领袖阁下命令,行动须避免造成不必要损失与动荡,尤其是。”他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国防将领,“国防军与党卫军之间出现任何摩擦。”
她此刻应该正望着窗外的巴黎吧..这个不合时宜的念头划过克莱恩脑海,却让他的语气微妙地软化了一分:“我向您保证,党卫军的行动将严格限定于名单上人员。”
克莱恩没说的是,这是他向希姆莱提出来的,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那头表示了同意。
在场所有人,包括伦德施泰特,都听懂了这潜台词,战争已到了悬崖边缘,西线稳定关乎日耳曼的命运,没有任何人,无论是柏林的总理府还是前线的指挥部,愿意看见它因内部倾轧而崩溃。
而柏林那个一贯善于平衡术的教师之子,或许也乐于让一个父亲曾是国防军元老,自己也流淌着容克血液的亲信来扮演调和者,这既安抚了传统军官团,又为自己在元首面前多加了点政治资本。
老元帅的目光停留在这个教子脸上,他第一次从那双桀骜不驯的蓝眼睛里的,看到了昔日老友的影子。
长时间的的沉默之后,他终于开口,看着是对着克莱恩,却也是对所有人听。
“很好,小赫尔曼。”这个撕破了军衔之别的昵称,让几位老派将领猛地抬起头。
“现在,”老人用指尖点点那张名单,语气和当年教幼年克莱恩玩沙盘战术推演时一样,“我们来收拾这个烂摊子,用军人,而不是屠夫的方式。”
没有握手,没有书面协议,但所有人都读懂了这场无声的默契。
于是和柏林的血溅当场相比,巴黎上演着一场体面的默剧。
凌晨盖世太保的黑轿车无声滑入第十六区豪宅,接走穿着睡袍的巴黎卫戍区副司令;正午时分,施陶芬贝格的表兄在军队食堂被“礼貌请走”;暮色降临时,三位将军在荣军院交出佩枪,整装登上囚车。
大多数国防军选择了保持沉默,仿佛这一切只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的例行公事。
没有当街拖拽,也没有公开审讯,黑制服与灰绿军装在街头维持着微妙距离,如同两支彼此警惕的兽群。除了几个不服从的军官零星开火,预想中激烈对峙并未出现——至少明面上。
宁静笼罩着戒严令下的光之城。
——————
午后阳光斜切进餐厅,在柚木地板上投下细长的金色光带,杯中的黑咖啡早已冷够了,那倒影里,俞琬看见自己眼下淡淡的青影来。
这是兵变失败后的第二天,从窗户里望出去,路上的车多了些,人们也渐渐允许出外活动,就连零星的枪声都没有了。
如果不是偶尔经过的装甲车,人们或许都忘记了那一场差点改变了帝国走向的冒险。
可女孩今天还是呆在官邸里,小诊所也没开。
这还是第一次官邸内外的戒备那么森严。
警卫几乎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将整栋建筑围得像个铁桶,连窗帘也被拉上了一半,像是要提防外面的人窥视什么似的。
午饭前克莱恩还匆匆回来过一次,都没时间坐下,只径直冲上楼梯去,不一会儿,又换了身崭新制服下来。
经过楼梯口时,他突然停下脚步,她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一股蛮力拽进怀里。这拥抱来得猝不及防,她小脸重重撞上他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冰凉的金属在她脸颊上留下一道红痕来。
“疼...”她小声抗议。
“这两天不要出门。”他在她额间印下一个吻。“外面还不完全太平,很多藏在暗处的人还没被挖出来。”
他蓝眼睛深深看着她,像是要确保每一个字都被她刻进心里去,“等我回来。”
说完,便风尘仆仆地离开了。
这种被层层保护却又与世隔绝的感觉,让女孩感觉又像是回到了在华沙的日子,他这几天身份实在特殊,她不出门,也是为了让他安心。
无非就是又窝在书房里看书,或者弹弹钢琴,大半天也就可以打发过去了。
或许是百无聊奈,又或许是饭饱神虚,午后的困意倒渐渐袭过来,女孩正打算上楼的时候,一阵汽车引擎声由远及近,是克莱恩又回来了?
俞琬抬起头,可铁门没打开,外面又传来什么交谈声,她听不真切。片刻后,那个神出鬼没的老管家过来了,“小姐,您的叔叔温先生前来探望。”
*当时虽然大家都感觉到了大事不妙,但出于传统普鲁士军人的忠君思想、还有对内战的惧怕,大部分国防军高级军官还是效忠希特勒的。历史上伦德施泰特确实在1944年的时候多次进谏希特勒要求与盟军和谈,但他为代表的很多传统军事贵族,在女武神发生后,还是对这样的“不够骑士精神”的行为很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