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十万大军,也强渡不了河。之前你们过辽水,实是因速度太快,辽东守将未来得及反应。不然只要派出兵士防守依托地形,就算是天朝雄兵锐甲天下,也强渡不得。”
    李世民、长孙无忌不约而同的看着李绩。
    李绩微微颔首,却如高延寿说的一样。
    李世民闭眼算计,辽水上游有松林,上游伐木运至辽水桥畔造桥。河水冰凉刺骨,工期不快,至少二十日。
    他又问了小辽水的情况。
    小辽水的情况比辽水要好一些,毕竟是支流河岸不宽,水流不湍急,可缩短一半时间。
    李世民低声嘀咕,“这两条河就会拖延三十日,加上从蓟城到安市城的时间,从安市城如山林直至鸭绿栅,沿途袭扰”
    他的面色表情愈发严肃,怎么算这运粮的时间都需要超过两个半月。
    长孙无忌也从这一次次的询问中,明白了情况的危机说道:“这渊盖苏可比我们想象中的厉害,这一招将我们都算计进去了。真没有想到,他胆子如此大,将整个高句丽都压上来了只求大胜,不求逼退。”
    他顿了顿说道:“我们现在的粮食还够吃一月,商王保守估计要两月才能将粮草送达。这还不包括有个意外”
    唐军护粮队只有兵士两千人,对方一千以上,实力差距不大。
    一个不慎,什么都没有了。
    李道宗说了一个保守的答案:“实在不行,退回安市城?在安市城修整,待明年开春,再行进兵。”
    李绩咬了咬牙道:“退是容易,我们这一退,想要再来,就不容易了。”
    退兵,并不等于输,但是这锐气一失,想要再度挽回就难了。
    同时他们这一退,等于助长了高句丽的士气,给了他们一种能够取胜的信心。
    此消彼长,唐军同样会面临严峻考验。
    李绩突然问道:“你们说,这信上的内容属实嘛?是意外,还是有意?”
    长孙无忌道:“我们现在已经与后方失去了联系,陛下与太子的往来都断了。其他不好说,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辽水桥跟小辽水桥确实给破坏掉了。陛下,老臣觉得信中内容可信无疑,就是不知道商王是否能够克服这一切,将粮草准时送达。他若无法送达,我军危矣。”
    李世民看着面前烧的猩红的炭火,半响道:“朕对商王有信心,我们等。等到约定时间,如果他按期不至,我们在寻撤退之法。实在不行,就杀马充饥。朕纵横一生,什么困难没遇到过,还会让番邦蛮夷困住不成?”
    第141章 李元瑷带着粮食来了
    “下雪了!”
    李元瑷与粮队一起东进,越深入东北山林,这气候越是寒冷。
    十一月十六日这天,一片片雪花从天而落。
    李元瑷伸手接过一片雪花,雪花有一个指节大小,入手心一时不化,过了大约十数吸,方才转为雪水。
    “都停一下!”
    李元瑷见状让运粮队停止前行,高声道:“都将风帆拆下,将风帆包裹在粮食上。”
    粮食最怕受潮,一但受潮霉变就会产生有毒病菌。
    这雪花落在米袋上,很容易渗入米袋,将带内粮食浸湿。
    李元瑷并不知在东北这个气候,米粮受潮是直接冻成块,还是霉变。但在出发之初,他就想到了这点,做出了防范。
    软皮革是制作帐篷、皮靴的原材料,属于这个时代最好的防水材料。
    雨雪不侵,还有一定的防火功能。
    待所有粮车上的粮食都给软皮革包裹之后,李元瑷方才下令行军。
    一夜过去。
    李元瑷推开帐幕,面前一切让他叹为观止。
    目光所及之处白茫茫的一片,树上、帐篷上皆布满厚厚积雪,只是一个晚上之功,地上的积雪已达三寸之距。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真毫不虚言。
    身为江南人,当真极少见到这种雪景,不免心生感慨。
    但随即一拍脑袋,骂了一句,老天你这是玩我啊!
    “这么厚的雪,怎么走?”
    他试着在雪地里走了两步,一脚一陷,根本不敢快走,小心翼翼的来到营门前。
    张宝相正在指挥兵士收集积雪。
    “辛苦了,张都尉!你们这是?”
    张宝相解释道:“这雪只要在火上一烤就化成了水,用来饮用做饭,最好不过了,省得还得派人去打水。”
    李元瑷一拍脑袋,这基本操作,没接触过,真不会往这方面去想,心底感慨,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作副手真好,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安排,他都能处理妥当。
    李元瑷、张宝相、薛曳莽坐在一处用早膳。
    李元瑷熟练的在自己的粟米粥上洒了把盐,吹了吹热气,小喝了口,顿觉身上暖乎乎的,再给自己夹了点有点硬的腌菜,兴致勃勃的啃咬起来。
    这行军作战自然不

章节目录

建造盛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无言不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言不信并收藏建造盛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