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他们发表意见的余地。
但是在什么地方修建大坝,大坝应该怎么建造,这方面李元瑷还是会虚心向他们请教的。
从洛阳开始,经过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为止,李元瑷、阎立本、姜之明耗时足足五个月,测量水位,研究地势,决定于与这千里运河上修建船闸大坝九座,进水闸十六座,减水闸八座以确保大运河的粮道畅通。
对于李元瑷所请,李世民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安排地方官员招募当地徭役,协助工部官员修建各类大坝。
与此同时,李元瑷还受到了李治来的一封私信。
“高句丽渊盖苏弑君摄政之后,只用了两月时间,即稳定高句丽局势,且与百济联合,分兵两路,由南北夹击新罗,新罗女王以派遣使臣向父皇求助。父皇并未立时答应,但以派遣使者入高句丽,勒令高句丽罢兵。渊盖苏蓄谋已久,定然不会同意。父皇已决定亲征,时日定于明年,望汝与一年之内,确保大运河畅通,为父皇做好征伐装备。”
看着这书信,李元瑷将阎立德、姜之明叫道身旁,道:“情况有变,立本,你来监督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的水坝工程,朝廷给了足够的徭役,务必在一年之内,保证运河的通畅。之明,我们立刻动身北上,去攻克最难的永济渠。那里是你父亲最不甘心的地方,我们去把他解决了。”
见李元瑷说的那么严肃,阎立德也知道事情有了变故,一口应诺:“殿下放心,这些交给我了。”
姜之明更是一脸的战意,永济渠南段地理位置特殊,当初就是杨广不听他父亲的良言,执意要在地况复杂的河道挖掘出可通龙舟的运河河道,导致永济渠连年堵塞,尾大不掉。
此事姜之明的父亲姜敬一直记挂在心,直到临终时都在思考挽回之策。
姜之明早已研究多年,未得良法,才转与研究汴水治理。
现今有一个所学惊人的上司,姜之明相信一定能够攻克此难关。
对于李元瑷,姜之明这位出身水利世家的才子,早已心服口服。
第111章 战事起 意外任务
其实姜之明并不清楚,李元瑷心底早已放弃永济渠南段了。
有一种东西叫做事不可为。这已经弄坏了的东西是强求不得的。
永济渠南段地势复杂,入黄口一带由黄河、沁水冲泄成多处大的坑塘,泥沙堆积,就不适合挖掘可通行龙舟的广阔河道。
杨广不听姜敬这个内行人的劝说,执意开凿出可通行龙舟的河道,已经将永济渠南段的地表生态破坏干净了。
沁水本就多沙易淤积,而且由于河道过于广阔,甚至有黄河倒灌,泥沙入永济渠的情形。
这条运河的漕运价值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了。
因为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河道清淤,换来的只是一两年的漕运通畅,根本没有意义。
李元瑷并未亲临永济渠南段,没有亲眼去看那地方究竟如何,但却知道唐王朝百年来对此处费尽心思,多次研究治理方案,结果议多不果行。最终决定放弃永济渠南段,改走借丹水、清水、淇水济漕,在连接杨广修建的永济渠北段,形成了全新的一条永济渠。
至此永济渠成为连接南北至关重要的河渠,北宋时,称这天全新的永济渠为御河
不论唐宋,对于杨广开凿的这永济渠南段,再无修葺使用必要。也正因黄、沁河屡屡冲淤,隋代永济渠的南段半点痕迹都找寻不到了。
李元瑷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办成历史上几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
故而这里他直接选择放弃。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的时候是英雄,有的时候却是蠢蛋。
一路顺着运河北上,李元瑷进入黄河时令船队改道淇水,并且取出了周边的水网地势图,说道:“据我所知,曹操北征袁尚时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后来居邺城将白沟与清河连接。我们这一次考察目的地不是永济渠南段,而是曹操留下来的这条粮道故地。”
李元瑷话一出口,姜之明心底明悟,说道:“大王这是打算放弃永济渠南段?”
“不然呢?”李元瑷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南段情况,你应该比我更加了解。坏了的东西,挽回不来。除非老天赐福,再来一次地龙翻身,你觉得这样的几率有多大?给恩赐了条河道,已经是数百年不遇,我们就不要奢望奇迹发生了。”
姜之明长叹了口气,心底明白这个道理,不在强求。
船队转到而行,走昔年曹操运粮路线。
河道的流动,若非是受到人为的干预,或者自然的强制扭转,便是千百年都不会轻易改变。
杨广建造的大运河,很多也是从古河道扩充而来的。
这时隔三四百年,曹操开凿的河道旧址依在,而且还在默默的造福沿岸百姓。
李元瑷与姜之明站在船头,商讨着改运河河道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于永济
但是在什么地方修建大坝,大坝应该怎么建造,这方面李元瑷还是会虚心向他们请教的。
从洛阳开始,经过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为止,李元瑷、阎立本、姜之明耗时足足五个月,测量水位,研究地势,决定于与这千里运河上修建船闸大坝九座,进水闸十六座,减水闸八座以确保大运河的粮道畅通。
对于李元瑷所请,李世民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安排地方官员招募当地徭役,协助工部官员修建各类大坝。
与此同时,李元瑷还受到了李治来的一封私信。
“高句丽渊盖苏弑君摄政之后,只用了两月时间,即稳定高句丽局势,且与百济联合,分兵两路,由南北夹击新罗,新罗女王以派遣使臣向父皇求助。父皇并未立时答应,但以派遣使者入高句丽,勒令高句丽罢兵。渊盖苏蓄谋已久,定然不会同意。父皇已决定亲征,时日定于明年,望汝与一年之内,确保大运河畅通,为父皇做好征伐装备。”
看着这书信,李元瑷将阎立德、姜之明叫道身旁,道:“情况有变,立本,你来监督通济渠、山阳渎、江南运河的水坝工程,朝廷给了足够的徭役,务必在一年之内,保证运河的通畅。之明,我们立刻动身北上,去攻克最难的永济渠。那里是你父亲最不甘心的地方,我们去把他解决了。”
见李元瑷说的那么严肃,阎立德也知道事情有了变故,一口应诺:“殿下放心,这些交给我了。”
姜之明更是一脸的战意,永济渠南段地理位置特殊,当初就是杨广不听他父亲的良言,执意要在地况复杂的河道挖掘出可通龙舟的运河河道,导致永济渠连年堵塞,尾大不掉。
此事姜之明的父亲姜敬一直记挂在心,直到临终时都在思考挽回之策。
姜之明早已研究多年,未得良法,才转与研究汴水治理。
现今有一个所学惊人的上司,姜之明相信一定能够攻克此难关。
对于李元瑷,姜之明这位出身水利世家的才子,早已心服口服。
第111章 战事起 意外任务
其实姜之明并不清楚,李元瑷心底早已放弃永济渠南段了。
有一种东西叫做事不可为。这已经弄坏了的东西是强求不得的。
永济渠南段地势复杂,入黄口一带由黄河、沁水冲泄成多处大的坑塘,泥沙堆积,就不适合挖掘可通行龙舟的广阔河道。
杨广不听姜敬这个内行人的劝说,执意开凿出可通行龙舟的河道,已经将永济渠南段的地表生态破坏干净了。
沁水本就多沙易淤积,而且由于河道过于广阔,甚至有黄河倒灌,泥沙入永济渠的情形。
这条运河的漕运价值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了。
因为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河道清淤,换来的只是一两年的漕运通畅,根本没有意义。
李元瑷并未亲临永济渠南段,没有亲眼去看那地方究竟如何,但却知道唐王朝百年来对此处费尽心思,多次研究治理方案,结果议多不果行。最终决定放弃永济渠南段,改走借丹水、清水、淇水济漕,在连接杨广修建的永济渠北段,形成了全新的一条永济渠。
至此永济渠成为连接南北至关重要的河渠,北宋时,称这天全新的永济渠为御河
不论唐宋,对于杨广开凿的这永济渠南段,再无修葺使用必要。也正因黄、沁河屡屡冲淤,隋代永济渠的南段半点痕迹都找寻不到了。
李元瑷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办成历史上几百年都做不到的事情。
故而这里他直接选择放弃。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的时候是英雄,有的时候却是蠢蛋。
一路顺着运河北上,李元瑷进入黄河时令船队改道淇水,并且取出了周边的水网地势图,说道:“据我所知,曹操北征袁尚时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后来居邺城将白沟与清河连接。我们这一次考察目的地不是永济渠南段,而是曹操留下来的这条粮道故地。”
李元瑷话一出口,姜之明心底明悟,说道:“大王这是打算放弃永济渠南段?”
“不然呢?”李元瑷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南段情况,你应该比我更加了解。坏了的东西,挽回不来。除非老天赐福,再来一次地龙翻身,你觉得这样的几率有多大?给恩赐了条河道,已经是数百年不遇,我们就不要奢望奇迹发生了。”
姜之明长叹了口气,心底明白这个道理,不在强求。
船队转到而行,走昔年曹操运粮路线。
河道的流动,若非是受到人为的干预,或者自然的强制扭转,便是千百年都不会轻易改变。
杨广建造的大运河,很多也是从古河道扩充而来的。
这时隔三四百年,曹操开凿的河道旧址依在,而且还在默默的造福沿岸百姓。
李元瑷与姜之明站在船头,商讨着改运河河道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
对于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