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也是,这个坏习惯是旧社会沿袭下来的。那位考生的舅舅解放前在县教育局做事,涂涂改改是家常便饭,就大着胆子操作了一把。
    这时候,章小叶还不晓得,那位考生冒的就是她的分数。
    全县就她一个过线没报中专的,不冒她冒谁啊?也亏得去查分,不然,有人还想捂着盖着,内部消化那个名额呢。补录时,竞争也很激烈,跟继霞考分相同的有三人,继霞出身好,沾了军属的光,才优先录取的。
    村里出了两个中专生,村民们都来贺喜。
    “大叔,你们家祖坟可是冒了青烟了!”
    “呃,看你说的……”
    章怀良嘴上客气着,心里美滋滋的。先是长青一家,接着是长志一家,长明和长新也不赖,都出息着呢。
    章老爷子也摇着芭蕉扇,笑得合不拢嘴。
    一家人喜气洋洋的,就像过年一样。
    长河也很羡慕。他初中毕业那会儿,可没这么多学校,想深造得去商城或省城。再过一年,他要参加高考了,他想去省城,就像继业那样。
    *
    几个娃娃下地干活,忙了一个暑假。
    脸晒黑了,身体棒棒的。
    章小叶也实习了两个月,跟着徐大夫下到田间地头,得了一个赤脚医生的称号。陈水秀很心疼,说:“叶子,瞧你晒的,都成黑炭了。”
    章小叶笑着说:“娘,下去跑一跑好,吃大伙,节省粮食。”
    要说,去队里就这一个好处,不定量,随便吃。
    当然,章小叶的饭量不大,随便吃也吃不了多少。每到吃饭就想起小叔来,要是让小叔敞开肚子吃,不晓得能吃多少?
    “叶子,你歇几天,马上就要开学了……”
    陈水秀收拾好了铺盖,准备送叶子去县里念书。可一想到叶子小小年纪就要出远门,眼圈就是一红。
    “娘,您不用挂念,国庆节我跟小叔一起回来……”
    章小叶从未离开过娘,晓得娘舍不得她。当然,她也舍不得娘。可再舍不得又能怎样?她终究要长大,要张开翅膀飞向远方。
    *
    秋季开学了,章小叶和长河去了县里。
    她读高一,长河念高三,吃住都在学校。赶在一九五九年,生活是很困难的,可咬咬牙就挺过去了。
    这时候,她跟长河都办了粮本,吃上了商品粮。
    赶在困难时期,定量标准卡得很紧。她十三岁,一个月二十四斤口粮,长河快十八了,一个月二十六斤,包括细粮和粗粮在内。这是陈水秀托人办的,费了好大劲儿。不然,长河挂着城镇户口,名下却没有粮本。江玉梅就属于这种情况,虽然入了城镇户口,可口粮还得自己想办法。
    到了县里,章小叶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这里有电灯、电话,一下进入了文明社会。当然,公社也有了变化,买了发电机,开始发电了,虽然只供应两个小时,可也比黑灯瞎火的强啊。
    这是大集体的成果,搁在私有制八百年也实现不了。
    到了月中,继霞和继文去青城师范报到。
    学校管吃管住,连铺盖卷儿都不用带,都是国家包干的。这就是公家人的福利待遇,只要考上学就由国家养着,毕业也是国家分配,什么都不用操心。
    这时候,秋粮收获了,队里的食堂却散了伙。
    丁茂山意识到了,再这么办下去怕要饿肚子。搁在一九五九年,这么做是要下台的。公社把他批评了一通,说他拖后腿。可丁茂山觉得冬天太难熬,只有把口粮分下去才行。再说,食堂管理是个问题,几个大师傅吃着、拿着,总不能二十四小时都盯着吧。
    社员们分了口粮,就忙乎开了。
    铁锅都拿去炼钢了,只好买新的。这时候钢铁很紧缺,一根铁钉都舍不得丢弃,哪有卖铁锅的?可甭管好赖,家家户户都支起了锅灶,烟囱里又冒出了炊烟。
    章怀良心说,热闹了一圈,又回来了。
    要说,办食堂是好事,是为了解决社员们的后顾之忧,把精力都搁在干活儿上。可五六十年底物资匮乏,粮食不够吃,挖东墙补西墙也填不满啊,还是交给社员们自己解决好了。
    柳沙湾大队带了头,就有跟着学的。
    可有的大队存着私心,搁在一起才好分配。就这样,有的大队坚持办食堂,有的散了伙。
    到了冬天,是最难熬的。
    自家吃自家的还好,那些吃食堂的可遭了秧,稀汤寡水的,馒头越蒸越小,掺着麦麸子,直拉嗓子眼儿。柳沙湾大队把自留地早早分了,收成还不错,有干菜、红薯、南瓜顶着,多少能填饱肚子。
    第46章 艰苦
    *
    村子里粮食紧张, 镇子上也不容乐观。
    毕竟,有粮本的是少数,大多数家庭是一头沉, 即男人在镇子上做事,女人和娃娃们都是农村户口,靠队里分的口粮过日子。

章节目录

五十年代小奋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金谷飘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谷飘香并收藏五十年代小奋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