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跟着去听,顺便把接送的任务担下了。
    江玉梅挺着大肚子,也不肯闲着。
    她说:“秀儿,俺也去听,不然,就落后了。”
    一家人都在进步,章小叶开心得不得了。
    这是解放初期的一大特色,从城市到乡村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在旧社会,受教育是有钱人的特权,穷人吃都吃不饱,哪敢往这个上面想啊?可新社会就不一样了,人民当家作主,扫除文盲成了核心任务。
    打去年开始,县里召集了一大批文员、学生,随着工作队下到各个镇子、村子,开办夜校、补习班、识字班,免费传授文化知识。
    对村民们来说,这是难得的机会。
    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大人孩子都学起了文化。当然,也有封建脑筋,看不惯女人读书识字,就想着法子阻挠。
    章老爷子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见孙媳妇去上补习班,就骂怀良。
    章怀良装着听不见,有空了也跟着听听。长青写信说过,没文化可不成,建设新中国不能靠睁眼瞎,更要培养几个科学家,才能更好地做贡献。
    *
    日子一恍而过,转眼到了秋天。
    章长瑜回来了,给亲戚们报了喜。
    他要成家了,对象是一个女教员。去年从学校毕业,在小学校里教书。县里开会,女教员跟他坐在一起,说了几句话,就认识了。后来,又碰见过几回,打了招呼。人家对他有意思,把他的情况都打听到了,就托人传话。
    一开始,他觉得比人家大十岁,不合适。
    女教员说:“咱不嫌弃。”
    赶着老家正给他说媒,都是崔家那边的亲戚,推都推不掉,就想接触一下,好让娘甭操心了。
    这一来二去的,就熟悉起来。
    女教员叫李秀云,今年十九岁,有知识有文化,跟他思想接近,有共同语言。他动了心,就托媒人登门把事儿定了下来。
    章家门里都很满意,觉得郎才女貌正般配。
    章怀原也托人打听过,李秀云的爹是职员,不算宽裕也不算穷,跟他们家差不离。崔氏一开始不满意,想把娘家的表侄女说给长瑜,可长瑜不同意,才不得不点了头。
    婚事定在了腊月初六。
    章长瑜本想按照新礼登记结婚,不再操办了。可李家觉得就一个闺女,怎么都得风风光光地打扮出门,就提了一点要求。
    章怀原就跟崔氏商量,是在县里办,还是回老家办?
    崔氏想省钱,就说:“在县里办吧,长瑜不是想登记嘛,登完记了,请那边喝个喜酒,摆几桌不就得了?”
    “行。”章怀原一向听崔氏的。
    他跟老家这边说:“长瑜要按新礼办,文明着呢。”
    章家人觉得长瑜是二婚,低调一点也好。
    章怀良也没意见,不摆酒,大家不都省了?章老爷子不高兴了,说:“老三这是咋了?跟前就长瑜一个,还这么扣扣索索的?”
    章怀原听见了,就买了两封点心来探望,堵住了老爷子的嘴。
    长瑜娶亲是喜事,可章长志担着一点心事儿。他跟江玉梅说:“继文他娘,长瑜这一娶亲,继业不就有了后娘?”
    “唉,有就有吧,这可拦不住。”
    “说的也是,继业十五了,是个大娃娃了,能自个儿操心了……”
    江玉梅即将临产,顾不了那么多。
    家里请了接生婆,给江玉梅看了看,说胎位很正。章小叶也瞄了瞄,大娘闲不住,生娃娃会容易一些。
    几天过后,江玉梅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男婴,哭声嘹亮。
    章怀良很高兴,家里又添了一口人。
    他瞅瞅西厢房,要是长青和水秀也生一个,就更好了。
    第34章 喜事儿
    *
    生娃是大事, 长志去老丈人家报喜。
    玉梅娘一听,就说:“长志,俺去伺候月子, 你那边老的小的小,没一个中用的……”
    说着,就收拾包袱, 随着长志去柳沙湾。
    陈水秀正手忙脚乱, 见玉梅娘来了,心里一松。
    玉梅娘嗓门很高, 把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 很是秉气。当然, 她有这个资本,闺女能生养,搁在哪里都能横着走。
    这也勾起了陈水秀的心事。
    长青若是在家, 她也能像玉梅姐那样多生几个。可她是军属,哪能跟老百姓一样啊?长青在信里说, 要提高思想觉悟, 给军属们带个好头。虽然是大道理, 可对自身的要求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章小叶可不管那么多, 立马给爹写了一封信。
    “爹, 您啥时候回来啊?我跟娘都很想你。”
    可想归想,信件都攒在一起邮寄,一个是等邮递员来,另一个是想节省邮费。部队上寄信是免费的, 可地方上省内邮寄一次得四百块(合四分钱)

章节目录

五十年代小奋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金谷飘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谷飘香并收藏五十年代小奋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