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谁也没有贸然开口提这些事,毕竟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不但没有功劳,反而会把自己给折进去。就算此刻站对了队,万一将来生出来的不是龙子,也是枉然。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奏折打破了这种隐秘的平衡与僵持。

    翰林院掌院学士顾铮上书,请加封林太后为太皇太后,张侍长为皇太后,张侍长腹中的孩子则暂为太子,先定下名分大义。待太子出生之后,再行登基典礼。

    如此,名分既定,天下百姓也可安心了。

    林太后自然千肯万肯。

    别的不说,坐实了这太皇太后的身份,便是将来当真生出个女孩,或是万一……再选立新君时,也改不了她的这个身份。不至于像贺卿揣测的那样,因为新君要加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使得她处境尴尬。

    但朝臣们却有不同的意见。

    这若真的是个皇子,自然没有问题,但若是皇女,如今就定下储君名分,将来却不好收场。

    此时大朝已经重开,顾铮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上书,显然并没有半点退缩之意,而且准备周全。面对许多人的驳斥与反对,他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认为定下的并不是帝王身份,而是储君,便是有了转圜的余地。而更重要的是如今,帝王驾崩,天下不安,及早定下名分,使官民各归其所才是最重要的。

    林太后端坐帘后,听着这一番合心意的进言,不由仔细观察了一番顾铮。

    他看起来还很年轻,生得仪容俊美、姿态端方,只在唇边留了一圈胡子,使得整个人添了几分稳重。言行举止颇有大家风度,被众人攻讦而不忙不乱,进退有据,从他说的话来看,本人的才具也是十足的。

    太后娘娘打量完了,不由低声问立在身侧的入内内侍省都知黄修,“这顾铮倒是个人才,怎么哀家从前不大听见他的名字?”

    黄修作为内侍大总管,掌机密实封奏牍及中外往来之事,对于朝中大臣自然十分熟悉,闻言微微躬身,凑到太后耳边道,“他是明嘉年间的进士,少有才名。九岁就取中童生,是有名的神童才子,中进士时年方十七,灵帝爷十分爱重。只是年轻气盛,不久之后就出京了。因治理地方有功还朝,薛相公说他年少,得压一压,因此入了翰林院。先帝爷登基之后,爱他才名,点做翰林院掌院学士,今年才二十八岁。”

    “是太年轻了些。”林太后闻言也不由微微皱眉。

    她是看重这顾铮机变,又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想要用他,如此朝中也有自己的人了,往后方不至于事事掣肘。

    只是这年纪怕是难以服众。

    二十八岁的掌院学士尚可接受,毕竟翰林院里虽然号称储相,要入政事堂,却还嫌太早了些,须得再熬许多年。如今就要提拔他,朝臣们恐有非议。

    在后世,这些都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仿佛从这样的少年时代,便可窥见他身上能够成为圣人的某些特质。

    而在这些故事里,顾铮也的确观察到了许多自然界的现象,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理论。只是即便他是个天才,研究这种东西也是为世人所不认同的。没有人指导和交流,他弄出来的东西也就对错参半、似是而非,没有任何用处。

    116.第116章 管中窥豹

    在后世,这些都是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内容,仿佛从这样的少年时代, 便可窥见他身上能够成为圣人的某些特质。

    而在这些故事里, 顾铮也的确观察到了许多自然界的现象,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和理论。只是即便他是个天才, 研究这种东西也是为世人所不认同的。没有人指导和交流,他弄出来的东西也就对错参半、似是而非,没有任何用处。

    本来顾铮只将之当做自己的小兴趣,也不在意是否能有什么结果。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 他的生活中突然遭逢巨变, 亲人相继故去。在这种生离死别带来的震动与创伤之中, 顾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在翰林院蛰伏数年, 遍阅儒家经典着作, 更令他从一个唯物主义者变成了唯心主义者, 从一个自然科学研究者变成了一个哲学家、思想家。

    然后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说是错误,但他在这条路上取得的成就同样辉煌灿烂,令后世人心向往之。但是跟他本来可以走的那条路相比,就不免令人惋惜。

    他本来可以挽救一个时代,但最后只成就了自己。

    个人与集体究竟哪一个更重, 或许除

章节目录

长公主不想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凡人书只为原作者贺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贺卿并收藏长公主不想死最新章节